“中国媒体与中东报道”学术沙龙在我校举行

发布时间:2013-12-31

1229日,由yL23411永利官网登录中国国际舆情研究中心和世界观网站主办的“中国媒体与中东报道”学术沙龙在逸夫图书馆举行,来自我校新闻学院、中东研究所、东方语学院以及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新华社、《东方早报》、《外滩画报》和《环球时报》等学界和业界的共20多位学者专家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共同探讨中国媒体在中东报道上存在的问题。

本次学术沙龙分为上下两场,在舆情中心主任郭可教授致简单的开幕致之后,上半场的讨论正式开始。首先,国际新闻专栏作家连清川结合自己的经验和观察,就中东报道的历史视角和中国地缘视角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国内很多媒体由于缺乏对中东历史的研究,导致新闻报道中的事实判断存在问题,面对复杂的中东国家局势不知道该站在哪一边。随后,来自《外滩画报》的洪立分享了自己在阿拉伯之春后埃及首次大选的采访经历,展现了埃及变乱中一幅幅小人物的生活图景。而曾多次去到中东地区采访的《东方早报》记者刘喆则分享了自己在中东采访中遇到的语言问题,他直言不懂阿拉伯语让他失去了和中东国家底层民众直接交流的机会,从而影响了新闻报道的全面性。上半场的最后一位发言者是来自新华社对外部阿文室的曹轶,他结合新华社中东报道的成效与挑战,指出国内媒体的中东报道“高大上的分析评论太多,接地气的稿件太少”。

在下半场的讨论中,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的叶青研究员回顾了中东的形势及其特点,并指出学界对于中东问题的研究应与业界的国际新闻报道相互支持、良性互动。而来自我校东方语学院的陈杰则从中阿战略合作关系的视角,对中国的对阿报道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国内媒体的对阿报道应该服务于国家的中东战略,有助于构建良好的中阿友谊。随后,中国国际舆情中心主任郭可教授对比分析了《东方早报》和《环球时报》2013年的中东报道。他指出《中方早报》的中东报道更注重突出中国视角,而《环球时报》的时效性更强,他希望今后能开展具有理论价值的相关研究,并邀请不同文化背景的媒体人士和专家参与讨论。下半场的最后一位发言者是我校中东研究所所长刘中民教授。刘教授以媒体喜闻乐见的语言谈了对中东局势和中国中东外交的几点认识,并穿插了自己与媒体打交道的趣闻趣事,引得阵阵欢笑。

在提问与讨论环节,来自学界和业界的与会者就个别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交锋与碰撞,贡献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沙龙。据悉,此次“中国媒体与中东报道”的学术沙龙是我校中国国际舆情中心主办的“新视角、新世界”系列沙龙的第一场,该系列沙龙旨在加强学界与业界的沟通,促进跨专业、跨学科的交流,引导学界和业界共同探讨和反思我国的国际新闻报道。

 

新闻学院 研究生尹谜眉)

 

(来源:新闻学院)